众生百相:清朝底层社会生存纪实——360行手艺人的消失与旧风俗

在古老的清朝,底层社会的生存现实一直充满着艰辛与挑战。而其中,360行手艺人占据着特殊的地位,他们以手艺为生,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文化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,这些手艺人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旧风俗也渐行渐远。他们的消失不仅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式微,更是对那个时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一种寻常见证。

清代的茶馆或戏院中总有这么一类人,他们常常用手托着一个长嘴水烟袋,在茶客和票友所坐的小桌间来回穿梭,向众人推销水烟,如若有人要吸一口,则立马装烟点火恭敬奉上,口中四言八句奉承不断,这在旧社会是相当下作的行当

众生百相:清朝底层社会生存纪实——360行手艺人的消失与旧风俗

清末专事佛像塑造的泥塑艺人,清朝末期,社会经济各方面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,很多人生活堪忧,对于前途充满忧虑,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寄托在了佛祖身上,不管是去寺庙进香许愿还是请一尊佛像回家供奉,人们对于信仰的需求也养活了很多佛像塑造艺人,泥塑佛像一般以木头为骨架,干草黄泥混合棉絮揉成均匀地泥团,艺人心怀佛祖,胸中有丘壑,对于手下的作品心里早就有了虚拟的形象,下手精准恰当,佛像成型后先要干燥数日至数月,而后青粉打底,再涂之以五彩,或者贴上金箔,就可以等着信众来请回去了

空竹古时候称" 胡敲 ",也叫"地铃'、"空钟"、"风葫芦", 抖空竹亦称"抖嗡"、"抖地铃"、"扯铃",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项游艺活动,空竹一般为木质或竹质,中空,因而得名, 分双轴、单轴;轴,轮和轮面用木制成,轮圈用竹制成,竹盒中空,有哨孔,旋转发声,中柱腰细,可缠绳抖动产生旋转。玩的人双手各拿两根两尺长的小竹棍,顶端都系一根长约五尺的棉线绳,绕线轴一圈或两圈抖空竹,一手提一手送,不断抖动,加速旋转时,铃便发出鸣声。抖动时姿势多变,绳索翻花,表演出串绕、抡高、对扔、过桥等动作,这是真正的玩物

旧社会有还替身的风俗,做这种事一般都是妇女所为,指的是假如家中有人患病夜里梦见脏东西,一定要在城隍庙等地许愿还替身,等到病愈后用纸扎一对小人恭敬虔诚的到庙中在神前焚烧了愿

旧时人们相信小儿魂灵不全,容易失魂落魄,孩童玩耍之时如遇到猫狗斗咬或声音惊吓,夜晚就会神不守舍,哭闹不止,无法安睡,这时就有专门的神婆将丢魂孩童的衣服套在扫帚之上,口中念咒,轻生呼唤孩子的名字,不多时孩子魂魄回位,即可安睡到天亮,这种行为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封建迷信,其实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是解释的通的,有他的科学道理

旧时街头耍把式卖艺的江湖人士,耍双刀是其中一个表演项目,练武之人有规矩,耍刀讲究单刀看手,双刀看走

旧时行当之转糖人,庙会大集上常见,孩童娃娃们最喜欢,摊主用一木盘,画上刻度,分别指向各种图案,中间有针可以转动,转到哪里指向的图案即可挑走一样相对应的糖人

旧时的读书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文房用品,对于毛笔也是珍爱有加,很多人都会在毛笔的笔管上刻一些诗词图案或者自己的名号等等,这就诞生了专门给人刻笔管的职业刻笔人,刻笔人本身有一定的文学修养,有些人的刀法和书法造诣甚至相当高,这一职业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私人定制,只不过给人刻笔只能赚个糊口钱,一般都是一些落魄读书人才做这个事

清朝走街串巷的首饰镀金艺人,黄金是个好东西,人人都喜欢,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拥有,这时候给首饰镀金就成了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,镀金艺人支起小炭炉,在水银里加入赤金,在炭炉上将金烧化,然后涂抹于需要镀金的首饰之上,再用火烧去水银,只留下赤金在首饰表面,渡过金的首饰颜色赤黄,于真金差别不大,打远一看根本分不出真假,很受人们欢迎

清朝时候凡是庙会大集上必会有卖耗子药的小贩,小贩往往在面前摆一个不大点的小摊,小摊上却往往会摆上满满当当的巨大死耗子,逢人便会念叨:耗子药,耗子药,买了我的药,耗子吃了必死,闻了必搬家,对于卖耗子药的这一行当,四川话的念法是这样的:耗儿药耗儿药,耗儿吃了跑不脱~~~~

清朝鼎盛时期京城五行八作各行各业的匠人极多,每天用坏的工具也不少,每当匠人们的钢锉磨平用坏的时候,就有专门的炝锉艺人帮你炝锉子,重新细细的錾刻好锉子的纹路,没把也就收个十多二十文钱

旧时还有这种奇怪的风俗,假如有人家的小孩总是生病,难以养活,除了给取一个粗鄙下贱的小名之外,还会用茶叶分成一百份,用红纸包好,出去向各家住户给一包茶叶化一文钱,凑足一百文打一个长命锁或者给一包茶叶化一小块布,凑足一百片不给孩子缝一件衣服,名曰百家衣,寓意集百家之力,庇佑孩子能够平安长大

清朝也算是马上打来的天下,尚武之风也延续了下来,大户人家的子弟在练习射箭,远处设有箭靶,旁边还有专门的佣人捡箭递箭,能够练习射箭的多半都是在旗之人

(篇一),未完.........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